《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wǎng) > 新聞動態(tài) > “項英將軍紀念亭”在武漢落成
“項英將軍紀念亭”在武漢落成
作者:王輔一 責任編輯:趙建峰 來源:鐵軍傳媒網(wǎng) 日期:2013-12-26 瀏覽次數(shù):8488
2013年12月10日,項英將軍紀念亭落成揭牌
2013年12月10日,“項英將軍紀念亭”在武漢中學舉行揭牌儀式。筆者作為解放軍的老戰(zhàn)士、老黨員、黨史軍史研究工作者、《項英傳》作者,有幸應邀參加了揭牌儀式,并先向該校師生介紹了項英的革命生涯。
項英是1921年12月被黨組織派到江岸組建工人俱樂部而開始革命生涯,192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二大”代表,第三至第六屆中央委員,六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他在建黨初期、大革命、土地革命時期,長期在白色恐怖情況下,從事工人運動和黨的工作,任過京漢鐵路總工會總干事,湖北省總工會副委員長、中共黨團書記兼武漢武裝工人糾察隊總隊長,中共湖北區(qū)委組織部主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兼黨團書記。他參與領導了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1925年滬西日商紗廠工人二月罷工和“五卅”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發(fā)動武漢工人配合北伐軍攻克武昌城,1927年1月參與領導了武漢工人、學生、市民收回被英帝國主義霸占66年的漢口英租界的斗爭。194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在致全國第六次勞動大會的祝詞中,稱贊項英是“工人階級的英雄人物”之一。
1930年起,項英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第一副主席兼中共黨團書記。他和毛澤東、朱德等一起,發(fā)展壯大紅軍,開展反圍剿斗爭,擴大蘇區(qū);加強蘇維埃政權建設,發(fā)展生產,支援前線,改善群眾生活;在朱德去前線指揮作戰(zhàn)期間,他代理中革軍委主席,于1933年6月30日發(fā)布命令,確定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1927年8月1日南昌暴動之日為紅軍建軍節(jié),成為當今解放軍進行傳統(tǒng)教育、地方進行國防教育的重要日子。他為紅軍的建設、發(fā)展壯大和勝利,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和治國安民、廉政建設的早期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項英奉命留下堅持斗爭,任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留下的紅軍和游擊隊全力掩護、策應黨中央、中革軍委率紅軍主力進行戰(zhàn)略轉移。后奉命分散開展游擊戰(zhàn)爭。他與陳毅一起,領導贛粵邊軍民,在與黨中央失掉聯(lián)系、國民黨軍持續(xù)清剿的情況下,運用靈活的戰(zhàn)術,獨立自主地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保持了革命支點,保存了革命骨干。1937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作出《對于南方游擊區(qū)工作的決議》,對項英和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給予高度評價。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項英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東南局)書記、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實為政治委員)等職。他和葉挺、陳毅等一起,于1938年4月將南方紅軍和游擊隊集結編組為新四軍,陸續(xù)向敵后挺進,發(fā)動群眾,擴大部隊,開展游擊戰(zhàn)爭,打擊敵人,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jù)地,到1940年底,新四軍由開始編組時的1.03萬人發(fā)展到近9萬人,殲日偽軍和頑軍9萬余人,為新四軍爾后的發(fā)展壯大和勝利奠定了基礎。
1998年5月13日,在項英誕辰百年紀念時,經(jīng)黨中央批準,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代表中央和軍委講話時,稱贊項英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chuàng)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戰(zhàn)爭的名將之一”,對他的革命業(yè)績給予高度評價。
紀念亭座落在武漢中學校園的一角。當今,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富國強軍的形勢大好,中華民族復興夢的勁風吹遍祖國大地,武漢中學制訂發(fā)展新藍圖,把增加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作為重要方面,報經(jīng)上級領導機關批準,在項英幼年的居住地、1919年在董必武等所辦工人夜校接受馬克思主義早期教育而走上革命之路、后逐步發(fā)展成為黨和紅軍早期領導人之一的地方,設立“項英將軍紀念亭”。亭名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題寫,項英銅像由著名雕塑家項金國教授創(chuàng)作而成。
紀念項英就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和高貴品德。他的革命信念堅定,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個人物品丟光了,而挎包里的《共產黨宣言》《列寧主義概論》仍帶在身邊。他的組織觀念堅強,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時,黨和紅軍的領導人都隨軍遠行,唯獨他被留下堅持斗爭,他不講價錢,堅決服從。他用不斷創(chuàng)新來搞好工作,1920年4月即共產黨成立的前一年,他領導武昌所在紡織廠工人罷工,就是運用所在廠產品在市場熱銷的市場規(guī)律來領導工人罷工,取得了勝利。他帶頭堅持艱苦奮斗,向中央、軍委的報告和對會議、對部隊的講話稿都是自己起草;在那戰(zhàn)爭年代,無暇顧及子女,一生中只有1938年9月參加六屆六中全會12天的晚間,同兒女在一起;在新四軍軍部,他讓管理部門給葉挺軍長辦起小灶,自己卻和戰(zhàn)士們一起吃大灶;1939年初冬,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訪問項英,他讓警衛(wèi)員到事務處借三塊錢,讓炊事員買菜招待史沫特萊,錢在他下月五塊錢津貼費中扣除,此事被傳為佳話,稱贊項英是艱苦奮斗的楷模。
當今學習項英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品質,有助于增強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勇氣和力量,有助于煥發(f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激勵艱苦奮斗、再創(chuàng)輝煌的堅強決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動力。
作者在“項英將軍紀念亭”揭牌儀式上講話
揭牌儀式后合影。左六為項英之女項蘇云;左四為項英的女婿、原國家建設部部長林漢雄;左三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