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抗大四分校曾在江蘇淮寶造田種糧辦工廠
抗大四分校曾在江蘇淮寶造田種糧辦工廠
作者:王生標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9-21 瀏覽次數:8408
1942 年11 月15 日,抗大四分校為粉碎日偽掃蕩,跳出包圍圈,向洪澤湖東轉移。在江蘇省淮寶縣(現江蘇省三河入江水道以北,淮安區(qū)、淮陰區(qū)以南,洪澤湖以東,寶應縣以西廣大地區(qū))朱壩以南,盱眙縣永豐鎮(zhèn)一帶,以學員隊為單位,分散開展教學活動。
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乘日軍掃蕩之機,率部占領淮北抗日根據地山子頭腹心地帶。原擔任淮寶防務的新四軍二師五旅調往湖西參加戰(zhàn)斗,抗大四分校奉命于1942 年12 月20 日接管淮寶防務,學校移駐淮寶縣曹王莊一帶。面對日、偽、頑狼狽為奸,對淮寶根據地嚴密封鎖、伺機掃蕩,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抗大四分校師生不等不靠,自己動手開展大生產運動。
因地制宜造田種糧
淮北地區(qū)屬于平原地帶,日、偽、頑相互勾結活動頻繁,皆以抗大四分校為敵?;磳?/span>群眾生活極其艱苦貧困,要完全保障上萬人的后勤供應,困難非常大。于是,抗日根據地軍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自給自足。
1943 年秋,抗大四分校全??倓訂T,在淮寶縣蔣壩鎮(zhèn)(現洪澤區(qū)蔣壩鎮(zhèn))洪澤湖大堤下的蘆葦灘上筑圩造田、興修水利、種植糧食。筑圩造田工程浩大,學校發(fā)動全校師生上千人,從曹王莊駐地轉移到洪澤湖大堤上安營扎寨。當時已是深秋,寒風凜凜,水冷如冰,但校領導身先士卒,帶領師生下到齊腰深的水中,連續(xù)十幾天,發(fā)揚不怕疲勞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挖排水溝,修筑圩堤,按計劃順利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當地群眾積極支援抗大四分校的造田種糧,趕來幾百頭豬,誘其掘食泥土中的蘆葦根,既清除掉了土中的蘆葦根對種糧造成的危害,又深耕了土地。雖然當季下種晚點,但是第二年便收獲了糧食,有效保障了學校糧食供給。
糧食有了,吃油問題又凸顯出來。
應運而生開辦油坊
1943 年,學校在駐地曹王莊以南的南趙集附近的一個村莊,開了一座油坊。學校選派了四五個工作人員,又從當地聘請了幾位群眾,買了五六頭騾子,購置4 臺榨油機,一座簡單的油坊就辦起來了。
油坊一開始由郝鳳儀同志負責,后來又派了王世榮、張明兩位同志一起去,組成一個領導小組。榨油所需的黃豆就近購買,每月可處理黃豆1000 多斤,所產黃豆油除了供應學校各連隊外,多余的大部分交給合作社就近到仁和集(現江蘇省洪澤區(qū)岔河鎮(zhèn))、應集(現金湖縣應集鎮(zhèn)),遠一點的三河南銅城鎮(zhèn)(現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zhèn))去銷售。開油坊既滿足了學校供應,又增加了經濟收入,有時用黃豆油換大米回來,供應給各個伙食單位。在小油坊中,有一位隨抗大華中派遣大隊來到華中的八路軍老戰(zhàn)士王斗松。他個子高、力氣大,非常能吃苦耐勞,后來成為很有名氣的勞動模范。
解決了糧油問題,穿的問題又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因陋就簡辦被服廠
早在1940年秋,抗大四分校曾經在河南省建立過一家被服廠,后來向津浦路東轉移時,被服廠就停產了。
1943 年,學校在油坊東邊不到10 里地的費莊籌建了一家被服廠。重建被服廠時僅有20 多人,部分工人和縫紉機是從新四軍四師師部被服廠調來的。后來,經過擴招,工人壯大到了近60 人。被服廠除了生產軍裝、大衣外,還可生產少量布鞋、布襪。此外,還將幾十位隨軍家屬組織起來,做一些輔助工作。被服廠從成立到結束,其內部行政工作一直由侯晉庭、劉敬朋兩位同志負責,政治工作由張一民負責,張調走后由彭雪松接任。
1944 年9 月,抗大四分校轉移到洪澤湖西半城后,被服廠也轉移到洪澤湖西車路口,工廠工人已經發(fā)展到100 多人。1945 年8 月抗戰(zhàn)勝利后淮安整編時,被服廠已經成了一家像模像樣的軍工廠了,可以按照季節(jié)生產,供應全校1000 多人的冬夏軍裝,還有多余的軍裝供應給戰(zhàn)斗部隊。
因勢而謀建兵工廠
1942 年12 月中旬,新四軍第四師在師長彭雪楓的指揮下,浴血奮戰(zhàn)取得了淮北反掃蕩的勝利,蔣壩鎮(zhèn)重新回到人民懷抱??勾笏姆中=庸芑磳毞绖蘸螅瑸榱?/span>鞏固反掃蕩的勝利成果,新四軍第四師根據當時的有限條件,決定在淮寶籌辦手榴彈廠,將廠址選在蔣壩鎮(zhèn)的財神廟。
蔣壩鎮(zhèn)街北頭嚴氏倆兄弟得知抗大四分校要辦手榴彈廠時,毛遂自薦積極要求參軍,為部隊造手榴彈打日軍。部隊得知嚴增凱、嚴增亮倆兄弟有一手鑄造手藝,如獲至寶,欣然同意這對孿生兄弟參軍,到手榴彈廠當軍工。當時的手榴彈廠,其實只有一座煉鐵爐,一具風箱。嚴氏兄弟從當地找來20 多個年輕力壯的木工、瓦工、搬運工,手榴彈廠便應運而生。
他們沒有造過手榴彈,部隊同志拆卸幾枚手榴彈,讓他們按照彈體照葫蘆畫瓢。嚴氏兄弟果然名不虛傳,對于手榴彈的制作工藝他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輕輕松松將手榴彈的彈體鑄造出來,交由分廠裝填火藥、安裝引信,拿到洪澤湖邊試投,大功告成。加之,他倆在當地小有名氣,部隊便將手榴彈廠交由他們具體操持。
兄弟倆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分工明確。老二嚴增凱負責鑄造,老三嚴增亮負責材料供應、對外聯(lián)絡、運送手榴彈到分廠組裝成品,再送往部隊。
缺乏鋼鐵,兄弟倆聽說國民政府在造三河活動壩(今淮安市洪澤區(qū)三河閘)時,因抗戰(zhàn)爆發(fā),來不及運走的鋼材就近沉入泗河(今蔣壩鎮(zhèn)境內,距離三河閘約1 公里)塘內。嚴增亮請來幾位水性好的小伙子,下塘將鋼材打撈上岸,運回工廠。另外,又組織人員收購大量生鐵,滿足了鑄造彈體所需。
缺乏火藥,嚴增亮帶領兵工廠的同志,一面冒著生命危險,挖出敵人投下后沒有爆炸的“啞彈”取出火藥;一面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到敵占區(qū)秘密購買焦炭、硫磺、硝等制造火藥的原料,有效地保障了手榴彈廠的正常生產。
嚴氏兄弟倆以身作則,和工友們四人一班,實行三班倒工作制,大家忙得熱火朝天。每月開爐10 多次,每爐鐵水可鑄造500 只左右的彈殼。
制造手榴彈采購原材料困難重重,組裝好的手榴彈運送部隊時,同樣是險象環(huán)生。
有一次,嚴增亮率領工友們護送一船手榴彈去洪澤湖西邊的新四軍四師,當船行至離湖西岸還有5 公里水路時,突遇敵機低空盤旋轟炸,嚴增亮和工友們奮不顧身,迅速將船推入蘆葦叢中隱蔽,結果完好無損的將一船手榴彈送到新四軍四師供給部。
抗大四分校接管淮寶防務期間,嚴氏兄弟和工友們生產出來的手榴彈,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為新四軍打擊日本侵略者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1943 年春,彭雪楓路過蔣壩時,專程到手榴彈廠看望嚴氏兄弟和工友們,稱贊他們是不在前線的抗日戰(zhàn)士。
抗大四分校筑圩造田、辦油坊、被服廠、造手榴彈早已成為過往歲月的歷史,但其艱苦奮斗的精神將永放光芒!
注:參考文獻《抗大四分校校史資料選編》《洪澤人民革命斗爭故事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