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黨的溫暖富江橋
黨的溫暖富江橋
作者:程遙 孫修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14 瀏覽次數(shù):8406
座落在古龍河(現(xiàn)名徐洪河)西岸的江橋村,是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歸仁鎮(zhèn)所轄的一個自然村,因江姓人家在村東龍河上修建一座石橋,故取名江橋,江橋村因江橋而得名。
江橋抗戰(zhàn)紀念館
江橋,兩次血戰(zhàn)留青史
座落在古龍河(現(xiàn)名徐洪河)西岸的江橋村,是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歸仁鎮(zhèn)所轄的一個自然村,因江姓人家在村東龍河上修建一座石橋,故取名江橋,江橋村因江橋而得名。
“江橋血戰(zhàn),號角連天,穿越歷史的硝煙;載多少風云,多少滄桑,抗戰(zhàn)烽火,染紅了這片熱土……”一首原創(chuàng)歌曲《江橋之歌》,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1940年5月,劉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機關來到皖東北指導工作。6月13日,八路軍蘇皖縱隊在江橋召開黨政軍干部大會,劉少奇蒞會作報告。
6月14日拂曉,駐扎宿遷的日軍200余人攜輕機槍8挺,擲彈筒6具,分乘7輛汽車,包圍了江橋??v隊一方面命令警衛(wèi)營迎戰(zhàn),一方面調駐歸仁集的隴海南進支隊立即參戰(zhàn)。警衛(wèi)營指戰(zhàn)員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zhàn),奮勇殺敵。隴海南進支隊一團、三團及八大隊,迅速向圍攻江橋之敵展開猛攻。日軍受到兩面夾擊,狼狽退回了宿遷搬救兵。
兩小時后,睢寧、泗縣的日軍攜帶2門迫擊炮、4挺重機槍,分乘30余輛汽車,向隴海南進支隊駐地歸仁集襲來。支隊三團固守歸仁集,與日軍激戰(zhàn),擊退了日軍10多次的進攻。黃昏時分,支隊的一團一營支援三團,將日軍的一個中隊包圍在圩子西南角的一個廟里。經過一夜激戰(zhàn),斃敵百余人。實現(xiàn)戰(zhàn)略目標后,次日拂曉前,部隊主動撤出戰(zhàn)斗,進行了轉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硝煙再起,1946年11月,國民黨、地主還鄉(xiāng)團占領了幾乎整個淮北解放區(qū),并在江橋建立據點,淮北大地一片白色恐怖。
1947年12月18日,淮北挺進支隊決定發(fā)起江橋戰(zhàn)斗,拔掉江橋據點這個釘子。
江橋據點駐著國民黨保安隊一個中隊及還鄉(xiāng)團等地方武裝100多人。周圍有鹿砦、鐵絲網、壕溝,四周有碉堡若干個,西南角一個具有三層火力的大炮樓,既是最高的觀察點,又是最強的火力點,守敵中有不少亡命之徒。晚上9時開始,七十七團三營九連組織的突擊隊首先沖過濠溝攻到碉堡附近,經過一晝夜的激戰(zhàn),終于以英勇無比的精神打下江橋,全殲守敵,擴大了淮北解放區(qū)。
江橋因發(fā)生在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的這兩次著名戰(zhàn)斗而留名青史。
新時期,打響扶貧攻堅戰(zhàn)
新中國建立后,江橋因交通不便,集體經濟落后,群眾收入低,是全縣有名的經濟薄弱村。到199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僅1800元。
改革春風吹江橋,1999年春,宿遷市委辦扶貧工作組到江橋村掛鉤扶貧,時任市委書記徐守盛帶隊到村里調研,幫助村里剖析落后原因,制定脫貧發(fā)展規(guī)劃。
在市委辦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村民開展了“查落后根源、找致富出路、求發(fā)展突破”思想大討論,針對村民思想上觀念陳舊,小農意識濃厚,產業(yè)結構單一、糧食面積過大,文化上愚昧庸俗,法律意識不強等實際情況,通過反復調查、研究,提出了“抓經濟、富口袋,抓文化、富腦袋”的工作思路。
一是走經紀人+科技示范戶+農戶的路子;二是依托鎮(zhèn)區(qū),走蔬菜發(fā)展的路子;三是走勞務輸出的路子。
實踐證明,這三條路子走對了,讓貧困的江橋人終于揚眉吐氣,走上了富裕路。
由于人多地少,江橋村有不少人常年在外地做生意。這些人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市場信息比較靈通,是農村致富的好向導。為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市委辦扶貧工作組、村黨支部專門邀請他們開座談會,請他們?yōu)榇謇锇l(fā)展獻計策。于是,一條條頗有價值的市場信息源源不斷傳回村里,為村里組織生產提供了依據。
四組農民王玉生在南京做蘆蒿生意,他把蘆蒿營養(yǎng)價值高、市場行情好這一信息反饋給村里,村里立即組織3戶農民種植,使他們當年就獲利2000多元。后來,王玉生又從村里帶領12戶到南京八卦洲承包了20多畝土地種植蘆蒿,戶均收入都在20000元以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橋村在市委辦工作組的悉心指導下,積極發(fā)揮科技示范戶的作用,帶領農民科技致富。二組女青年周素娟初中畢業(yè)后,自學科學養(yǎng)雞技術,當年養(yǎng)雞2000只,獲利8000多元。在她的幫助下,全村養(yǎng)雞戶達20多戶,養(yǎng)殖蛋雞、肉雞20000余只。另外,在市委辦的幫扶下,全村有50多名農民學習了科技含量高的養(yǎng)殖肉兔技術,當年出售肉兔7000多只,獲利10萬元以上。
農民黃守富種一畝大棚蔬菜,年獲利12000多元,在他的傳授下,30多戶農民掌握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當年全村大棚蔬菜便擴大到近40畝。目前,全村依托鎮(zhèn)區(qū)優(yōu)勢,種植蔬菜已達300多畝,成為聞名全鎮(zhèn)的蔬菜種植基地。
抓好勞務輸出,轉化剩余勞力,增加農民收入。僅1999年、2000年兩年,市委辦就主動聯(lián)系,幫助村里做好勞務輸出工作,每年輸出勞動力達500多人,年收入160萬元。
寧宿徐高速公路開始施工后,市委辦扶貧工作組抓住這一機遇,主動幫助聯(lián)系,使村里300多名勞動力常年參加公路施工,每人月收入都在500元以上。
2000年,在市委辦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村民周本繼帶領200多人在宿遷從事建筑安裝、修理等工作,人均收入達600元以上。
徐洪河水蕩金波,黨的溫暖富江橋。在市、縣、鎮(zhèn)黨組織的關懷、幫助下,村里還辦起了水泥預制廠,開挖魚塘200多畝,淺水藕塘200多畝,壯大了集體經濟,提高了村民收入。2001年,貧困、落后的江橋村終于如期實現(xiàn)脫貧,走上了富裕之路。
三大舉措,齊心協(xié)力奔小康
脫貧致富的江橋人,沒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小農狀態(tài),而是抓住機遇,向更高的目標邁進,齊心協(xié)力奔小康。
蔡金鐘,今年50多歲,是村里土生土長的農民,也是有名的蔬菜種植大戶,還是村里蔬菜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鄉(xiāng)親們都親切的稱他為“大老蔡”。
近年來,他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揮種植蔬菜經驗豐富的優(yōu)勢,在擴大蔬菜品種的同時,大力推廣品牌蔬菜種植,將地產蔬菜賣到了南京、蘇州、宿遷等大中城市,他們培育出的拳頭產品——蘆蒿,熱銷到南京市場。
“單打獨斗,肯定不行。要發(fā)展,就要聯(lián)合起來闖市場,掙大錢,奔小康?!辈探痃姷乃悸放c村黨支部不謀而合,在村黨支部幫助下,他牽頭成立了蔬菜專業(yè)合作社,吸納100多戶村民參加合作社,成了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之一。
在他的帶領下,村里建起了100多個高架蔬菜大棚,遠遠看去,一排排高架塑料蔬菜大棚非常壯觀。
成立蔬菜合作社后,帶動農戶種植蔬菜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每年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200多人次,還為本村農戶提供150多個務工崗位,人均月工資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
江橋村奔小康的第二大舉措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江橋村蔬菜種植面積大、品質好、產量高,但是由于沒有一條象樣的公路,蔬菜不能及時運出去,尤其是陰雨天,蔬菜積壓過久,導致品質變差、收入降低。
不解決交通問題,就不能完全打開致富奔小康的大門。基于這一認識,村黨支部啟動了村里公路規(guī)劃建設,通過向上級爭取資金、村集體經濟投入等渠道,先后投入100多萬元,按照二級路標準規(guī)劃設計,鋪設了長2000米、寬8米瀝青大道,與宿遷至泗洪公路連接,并入省級公路網。同時,對村里生產、生活路進行改造,形成了2縱4橫路網,出行條件大大改善。
如今,車子可以直接開到菜地裝車外運,從村里到泗洪、宿遷的批發(fā)市場只要40多分鐘,到南京也就兩個多小時。由于運輸及時,蔬菜新鮮,很受市民歡迎,價格也比以前高出許多。
村民張繼祥共有8畝承包地,全部種植了蔬菜。公路修好后,他又租賃了同組村民6畝土地種菜。他告訴筆者說:“過去村里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不堪。為了將蔬菜運出去,只能請村民一筐一筐背到路上,遇到連續(xù)陰雨天氣,只能眼睜睜看著好好的蔬菜爛在地里,既心疼又無奈。公路建成后,我特意買了輛小貨車專門運輸蔬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span>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里還先后建起了育苗日光溫室、農業(yè)科技培訓中心、蔬菜加工包裝點,今年又投資70多萬元,建成了蔬菜儲藏室,為發(fā)展蔬菜產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
推進農業(yè)產業(yè)轉型升級,是江橋村奔小康的第三大舉措。
“以前種小麥、水稻、玉米,只能保證一家人不挨餓,遇到好年成,也能有點余糧出售,賺點零花錢,但是沒有保障?,F(xiàn)在村里實行農業(yè)結構調整,推進農業(yè)產業(yè)轉型升級,土地流轉了,不僅吃糧有保障,每個月還能在蔬菜包裝廠里領取2000多元的工資,年底還能拿到土地流轉資金?!痹诖謇锸卟税b廠務工的江良明高興地說。
自2015年開始,江橋村就率先在村里推行土地流轉機制,把土地向種植蔬菜大戶、水產養(yǎng)殖大戶、瓜果種植大戶等農戶集中,廣泛激活農村資源,同時推出以“龍頭企業(yè)+合作社+農戶”的多輪驅動模式,大力推進農業(yè)產業(yè)轉型升級,讓村民有事做、有利獲。
他們圍繞水果、蔬菜、食用菌、雜糧和養(yǎng)殖牛、羊、肉雞、蛋雞等特色產業(yè),強化科技支撐,發(fā)展加工業(yè),延長產業(yè)鏈條,擴大市場占有率,使村里經濟發(fā)展越來越活,充滿生機。
同時,村里還大力培育壯大農業(yè)產業(yè)龍頭企業(yè),規(guī)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建立“大戶+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依托和發(fā)揮龍頭企業(yè)引領作用,打造農業(yè)產業(yè)化聯(lián)合體,促進各類農業(yè)經營主體融合發(fā)展,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三大舉措并舉,江橋村在奔小康的路上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三治融合,道德法律同行強文化
江橋村女村民趙某,曾是村里出了名的不孝媳婦。2016年8月初,村里修建“德法同行”文化公園,她去做小工。公園里關于孝道的雕像、書法、漫畫,尤其是老書記趙傳平編寫的《敬老公德歌》“贍養(yǎng)老人敬老人,中華美德大事情,教育子女多孝敬,自己終將變老人。人人都有老時候,虐待老人法不容,輕者處罰重判刑,依照法律是準繩?!睂λ|動很大,幾天下來,她像換了個人似的,對老人也漸漸好了起來。
在發(fā)展經濟奔小康的同時,江橋村黨支部富了不忘加強文化建設,引導村民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他們結合開展基層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有關要求,率先在村里開始“三治融合”建設試點,大力宣傳自治、法治、德治文化,成立了文藝宣傳隊、德法同行宣講團、道德評判團等,引導村民自己教育自己、規(guī)范自己、管理自己,大力推進“道德法律文化”建設,有力推進了村里文化建設和經濟發(fā)展。
他們利用“江橋戰(zhàn)斗”發(fā)生地的有利條件,建起了“勿忘亭”江橋戰(zhàn)斗紀念碑、江橋戰(zhàn)斗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經常性開始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教育村民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在奔小康的征程中不畏艱險,昂首闊步,踏尋著先烈們的足跡,開創(chuàng)江橋人民幸福的未來。
建成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德法同行”文化廣場,廣場內除了豐富的法治元素,24孝故事雕塑更是栩栩如生,并配有詳細的說明,場內孝道知識長廊,重點介紹孝道歷史沿革、孝子賢孫人物、新24孝知識和本鎮(zhèn)孝星事跡等。整個園區(qū)仿佛像一個歷史老人,不停地向人們講述著遵守孝道的故事。
建起了江橋村文化大舞臺,成立了江橋村“新農村藝術團”,將農村中常見的依法經營、道路交通、婚姻家庭、禁賭禁毒、留守老人婦女兒童權益保障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問題,編寫了鑼鼓說唱《遵章守法搞經商》、泗州戲《矯正》、小戲曲《發(fā)財必須走正道》、黃梅戲《這也是違法》、群口快板《勸告》、戲曲節(jié)目《法盲夫妻》、小品《冒牌醫(yī)生》、表演唱《大力搞好法治建設》、花船戲《交通安全要記牢》、話劇《到底人間歡樂多》等文藝節(jié)目,定期在村里大舞臺演出,既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法治意識,受到村民的歡迎。
加強文化建設,德法同行活動以來,村里的矛盾糾紛比往年大幅度下降,贍養(yǎng)老人、關愛兒童、熱愛勞動、遵紀守法、樂于助人蔚然成風,上訪人員大為減少,連續(xù)多年實現(xiàn)違法犯罪案件零記錄,96%以上的村民選擇依法表達利益訴求,為村里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和諧穩(wěn)定的良好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