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fēng)采
- 鐵軍精神進(jìn)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diǎn)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jì)實(shí)》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唐睢不辱使命》賞析葉舟
《唐睢不辱使命》賞析葉舟
作者:葉舟 責(zé)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2-17 瀏覽次數(shù):8424
本文出自《戰(zhàn)國策》,記敘了強(qiáng)國和弱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戰(zhàn)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fēng)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各諸侯國,并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滅掉安陵國,由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
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2)五百里之地易(3)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4)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5)怒,謂唐雎曰:“公(6)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7)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8)。”唐雎曰:“此庸夫(9)之怒也,非士(10)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12),今日是也?!?/span>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13),長跪而謝之(14)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15)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16)有先生也?!?/span>
注釋
(1)秦王:即秦始皇嬴政,當(dāng)時他還沒有稱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dāng)時的一個小國,原是魏國的附屬國。(2)欲:想。以:用。(3)易:交換。(4)直:只,僅僅。(5)怫然:盛怒的樣子。(6)公:相當(dāng)于“先生”,古代對人的客氣稱謂。(7)布衣:指平民。(8)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耳: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9)庸夫:平庸無能的人。(10)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11)懷怒未發(fā),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這三位歷史上著名的刺客,刺殺秦王。休祲,吉兇的征兆。(12)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13)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14)長跪而謝之: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如果跪著則聳身挺腰,身體就顯得高(長)起來,所以叫“長跪”。謝,認(rèn)錯,道歉。(15)諭:通“喻”,明白,懂得。(16)徒:只。以:因?yàn)椤?/span>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這再好不過了。但這是我從先王那繼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護(hù)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后不高興。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么?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土地幸存下來,就是因?yàn)槲野寻擦昃醋髦液竦拈L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xiàn)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kuò)大自己的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并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了封地,只想守護(hù)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鼻赝跽f:“天子發(fā)怒,會有百萬人倒下,鮮血流淌千里?!碧砌抡f:“大王聽說過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平民發(fā)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fā)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專諸、聶政、要離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他們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兇的征兆。現(xiàn)在再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發(fā)怒,那么此刻就讓你我兩個人倒下,五步之內(nèi)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因大王之死而穿喪服,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了?!闭f完,唐雎挺劍而起,但劍未出鞘。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么會到這種地步呢!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來,就是因?yàn)橛邢壬。 ?/span>
感言
本文出自《戰(zhàn)國策》,記敘了強(qiáng)國和弱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戰(zhàn)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fēng)掃落葉之勢相繼消滅各諸侯國,并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滅掉安陵國,由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文章表現(xiàn)了唐雎維護(hù)國土的嚴(yán)正立場和不畏強(qiáng)暴、敢于斗爭的精神,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zhàn)勝強(qiáng)秦的原因。雖然唐雎出使秦國的故事在歷史上并未發(fā)生過,只是出于虛構(gòu),但唐雎凜然不可侵犯的獨(dú)立人格和自強(qiáng)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秦王嬴政在滅掉韓國和魏國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安陵君識破騙局,但態(tài)度和言辭不是卑躬屈膝。“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這既是婉辭,也是面對虎狼之?dāng)车亩窢幩囆g(shù)。“弗敢易”,是于委婉中透出的堅(jiān)決,這必然引起秦王的不悅。
此時,唐雎出使秦國,系國家人民命運(yùn)于一身。秦王狡詐驕橫,表面溫和謙恭,實(shí)質(zhì)上包藏禍心。面對威嚇和質(zhì)問,唐雎寸步不讓,據(jù)理力爭,不給對方一點(diǎn)便宜。秦王勃然大怒,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斗爭進(jìn)入高潮。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絕非易事。“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如果聯(lián)系“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shí)令人不寒而栗。但唐雎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biāo)鶆樱创较嘧I,用三個排比句擺出歷史上三名刺客刺殺王侯的事例,最后挺劍而起,直逼秦王,這是秦王所始料不及的。在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后,秦王繳械投降。此時,唐雎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便躍然紙上。
本文通過對比,描寫了“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和“士之怒”。怒,是人常有的一種情緒。但引起“怒”的原因有很多種。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布衣之怒”,也被稱為庸夫之怒,大都以哭天搶地宣泄個人情緒。這種“怒”產(chǎn)生的原因多是自身利益受損,而不涉及集體利益。在中國歷史上,還能找出許多“天子之怒”的具體事例,他們仗著自己的權(quán)力,為了實(shí)現(xiàn)永無止境的個人野心,搞得百姓家破人亡。這些人雖然烜赫一時,但最終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笆恐眲t不然。“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特定的意義,其內(nèi)涵類似于“君子”,后來泛指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一般遵守修身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重視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士之怒”是以國家和百姓為利益的,是不懼怕強(qiáng)權(quán)和兇暴的勢力,置個人生死于不顧,堅(jiān)持正義斗爭的表現(xiàn)?!笆恐本S護(hù)了國家利益,也彰顯了個人尊嚴(yán)。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像唐雎一樣“威武不能屈”的正義之士。雖然今天已經(jīng)不存在“士”這一群體,但以國家、百姓的利益為先,臨危不懼,甘愿犧牲自己、維護(hù)正義的精神依舊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作為新時代的公民,我們不要因過于計較個人利益而怒,要為正直、忠義的事而怒。這才是怒的尊嚴(yán)。